聯合報社論--推動以「教學」而非「升學」為主旨的教改
近幾年,「翻轉教育」或「翻轉教室」的概念很流行,為人津津樂道的例子如台東著名的公東高工為技職教育立下典範,有些偏鄉小校因特色教學而獨樹一幟。這些另類教學法的成功案例引起注目,甚至有公益團體和專業人士,以翻轉教育為主題而成立工作坊,四處推動不同於以往的改良教育方式。所有這些努力,無非是懷抱著「撒下希望的種子」的信念,想透過教育的途徑,讓所有的孩子,特別是弱勢族群,能帶著自信開創未來的人生機會。
「翻轉教育」(flipped learning)這個名詞,在一般人看來,似乎意在翻天覆地,甚至有點顛覆正統的意味,好像是一種新的教育實驗。有人對其好奇,卻也有人產生「又來了」的感受,因台灣在過去三十年間,前仆後繼一直有人嘗試各種實驗性教育,不管在概念推廣或組織設立方面,都曾吸引過社會目光,也獲致褒貶不一的評價。但這些多半只在體制外向極少數人推行。
至於體制內,官方主導的教改大旗揮舞已超過二十年,既曰「改革」,應也有挑戰創新之意。但現在國民教育已延長為十二年,政策上卻連免試、比序、量尺這些細節都還搞不定,中央和地方角力,家長和官員角力。唯一能確定的是,升學主義於今猶烈,學生課後補習、背誦知識細節、反覆演練試題,「背多分」風氣有增無減。也因此,「教改」幾乎變成了一個負面名詞,總招來冷嘲熱諷,甚至有人反而對聯考興起「憶苦思甜」之感。
這真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奇特、最畸形的一段時期,「教改」二字充滿「打著紅旗反紅旗」的諷刺效果。此時此刻,出現「翻轉教育」的概念,有人據此高漲著「向教育體制宣戰」的熱情;也有人半信半疑,對實驗性教育向來不抱信心。
其實,「翻轉教育」在美國推動已有一段時間,與其說這股潮流出自於教育的「反動」思潮,不如說科技才是背後更重要的動力。因網路時代來臨,可以藉科技將教育資源傳播出「天涯若比鄰」的效果,教材上線、遠距教學、互動式學習,都不是新鮮玩意了,學生獲得資訊的管道和技術未必輸給老師,傳統教師的角色和功能也在改變中。所以有專業人士推廣「翻轉教室」,改變傳統在教室裡傳道授業、學生課後復習的模式,而由老師向學生在課前即提供教材,教室裡變成共同討論、引導思辨的場域。甚至由於網路互動式教學的便利,弱勢學生也有機會突破時空限制,享受更合理的教學資源。近幾年國際間出名的Khan學院,即是翻轉教學的重要推手。
有人認為各種實驗性教育方式終究難敵體制力量,從英國的「夏山學校」到台灣的森林小學,都只能發揮侷限性的影響力。但目前的「翻轉教育」是科技大潮流的產品,其概念並無離經叛道之處,「分享資源」已是目前大勢所趨。以此而言,台灣目前號稱實施「翻轉教育」者其實只跨出很小的一步,不管是否贊成此一名詞概念,教育工作者應建立這樣的共識:首先必須打破到現在還在盛行的「背多分」學習方式;其次應更積極運用科技力量改變教學方法,尤其要改變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現況。現在連補教業者都懂得宣傳「網路互動教學」,台灣學生還在日日苦練試題以求高分的處境,寧非落後「知識經濟」時代的教育氛圍太遠?
台灣教改二十年,從官方到專家學者,幾乎把全部力氣都用於對付升學制度;論及教育內容,則又陷於意識形態之爭,或學科之間的本位主義迷思。認真想一想,到底有多少腦力、多少資源,用於「教學」方式的改進?教改至今在社會大眾的評價中仍是「改革尚未成功」,實在應好好思考如何回歸教育宗旨,以「教學」而非僅僅關注「升學」作為改革的主軸,才有可能實踐「教好每一個學生」的初衷。
「翻轉教育」(flipped learning)這個名詞,在一般人看來,似乎意在翻天覆地,甚至有點顛覆正統的意味,好像是一種新的教育實驗。有人對其好奇,卻也有人產生「又來了」的感受,因台灣在過去三十年間,前仆後繼一直有人嘗試各種實驗性教育,不管在概念推廣或組織設立方面,都曾吸引過社會目光,也獲致褒貶不一的評價。但這些多半只在體制外向極少數人推行。
至於體制內,官方主導的教改大旗揮舞已超過二十年,既曰「改革」,應也有挑戰創新之意。但現在國民教育已延長為十二年,政策上卻連免試、比序、量尺這些細節都還搞不定,中央和地方角力,家長和官員角力。唯一能確定的是,升學主義於今猶烈,學生課後補習、背誦知識細節、反覆演練試題,「背多分」風氣有增無減。也因此,「教改」幾乎變成了一個負面名詞,總招來冷嘲熱諷,甚至有人反而對聯考興起「憶苦思甜」之感。
這真是台灣教育史上最奇特、最畸形的一段時期,「教改」二字充滿「打著紅旗反紅旗」的諷刺效果。此時此刻,出現「翻轉教育」的概念,有人據此高漲著「向教育體制宣戰」的熱情;也有人半信半疑,對實驗性教育向來不抱信心。
其實,「翻轉教育」在美國推動已有一段時間,與其說這股潮流出自於教育的「反動」思潮,不如說科技才是背後更重要的動力。因網路時代來臨,可以藉科技將教育資源傳播出「天涯若比鄰」的效果,教材上線、遠距教學、互動式學習,都不是新鮮玩意了,學生獲得資訊的管道和技術未必輸給老師,傳統教師的角色和功能也在改變中。所以有專業人士推廣「翻轉教室」,改變傳統在教室裡傳道授業、學生課後復習的模式,而由老師向學生在課前即提供教材,教室裡變成共同討論、引導思辨的場域。甚至由於網路互動式教學的便利,弱勢學生也有機會突破時空限制,享受更合理的教學資源。近幾年國際間出名的Khan學院,即是翻轉教學的重要推手。
有人認為各種實驗性教育方式終究難敵體制力量,從英國的「夏山學校」到台灣的森林小學,都只能發揮侷限性的影響力。但目前的「翻轉教育」是科技大潮流的產品,其概念並無離經叛道之處,「分享資源」已是目前大勢所趨。以此而言,台灣目前號稱實施「翻轉教育」者其實只跨出很小的一步,不管是否贊成此一名詞概念,教育工作者應建立這樣的共識:首先必須打破到現在還在盛行的「背多分」學習方式;其次應更積極運用科技力量改變教學方法,尤其要改變教學資源分配不均的現況。現在連補教業者都懂得宣傳「網路互動教學」,台灣學生還在日日苦練試題以求高分的處境,寧非落後「知識經濟」時代的教育氛圍太遠?
台灣教改二十年,從官方到專家學者,幾乎把全部力氣都用於對付升學制度;論及教育內容,則又陷於意識形態之爭,或學科之間的本位主義迷思。認真想一想,到底有多少腦力、多少資源,用於「教學」方式的改進?教改至今在社會大眾的評價中仍是「改革尚未成功」,實在應好好思考如何回歸教育宗旨,以「教學」而非僅僅關注「升學」作為改革的主軸,才有可能實踐「教好每一個學生」的初衷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