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中國時報/百鐵鍊成鋼 李萬吉台灣第一人



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熱愛運動,每天清晨有跑步的習慣。他今年已完成「百鐵」(百場鐵人三項)目標,但仍將繼續挑戰新高。(黃子明攝)

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李萬吉投入教科書事業逾30年,成為國內最大的文教事業,版圖橫跨海峽兩岸與東南亞,年營收額累積近新台幣70億元。李萬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除了胼手胝足打江山,還包括熱愛運動的好習慣。去年11月2日在台東舉辦的「2019康軒盃台東超級鐵人三項賽」,是他在61歲完成的人生第100場鐵人賽事,成為台灣企業主第一人,康軒還是全台鐵人密度最高的企業。
以下是李萬吉接受《中國時報》專訪摘要。
晨跑1.5小時 出差不例外
問:您熱愛運動,平時公務繁忙,如何維持運動習慣?
答:我的身體不錯,媽媽出身貧寒農家,沒有讀書,但很聰明、強壯,懷著我在臨盆前,還能輪流挑兩擔花椰菜到銅鑼市場販賣。我從小在鄉村長大,到處奔跑跳躍的童年,奠定良好的體能基礎。從小養成運動的習慣,一直到當兵,被分配至每天非跑5000公尺不可的傘兵部隊。出社會以後,先到哥哥創辦的龍騰出版公司上班,直到今天都維持,不曾間斷,讓我時時刻刻保持旺盛體力。
我最喜歡跑步、騎腳踏車與游泳,每天固定的是跑步,假日騎車。夏天清晨4點50分天就亮了,7點天氣就很熱,我清晨5點半就開跑,每天都在政大操場晨跑,跑15公里左右,大約1個半小時;不過現在是冬天,早上6點10分太陽才露臉,我還是4點多起床,5點半開跑,跑到7點半結束,回家洗澡與休息一下,就去上班。
康軒在大陸有設點,常需要去大陸出差,我只要一落地,到飯店時,首先要了解的,一定是附近哪裡有方便跑步的地方,所以我出差一定帶著跑鞋,盡可能選擇鄰近公園的飯店。
即便是旅遊,我也一定會跑步。對於運動的堅持,我採取的是「目標導向」。
鼓勵運動 成立康軒鐵人隊
問:「康軒鐵人隊」於2005年成立,如何督促同仁運動?
答:回首創業過程,隨著公司規模擴大、員工增加,就興起推廣運動風氣的念頭。2005年7月第一屆康軒鐵人隊成立,21人透過公司內部魔鬼訓練,在同年10月1日舉辦的「台東之美鐵人賽」大放異彩。
不過在公司推廣運動習慣,初期確實不容易,一開始響應者少,我就開始想方設法,透過職委會提供補助款的鼓勵機制,甚至鼓勵員工爬山,達到多少里程數,可以獲得福利金,甚至在公司裡設健身房、游泳池,將午休時間調寬到1個半小時,鼓勵同仁利用時間運動,同時設置社團補助辦法,並找專業教練,在公司裡內部場地開瑜珈課、游泳課等,也帶著同仁們登山,則從社團費用支應。
康橋學生 都要游泳登百岳
我不只要求公司同事,也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只在課堂裡,也要求國際學校的學生養成運動習慣。
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的身體很強壯!我在康橋各校區都建置游泳池,並安排大節下課時間20分鐘,就是鼓勵運動。
我們學校小學畢業生,學會4種泳式的學生占92%,9年級則有泳渡日月潭的挑戰,騎單車壯遊台灣,則是高一學生的「成年禮」,我也會陪著孩子「登百岳」,過去小學畢業的登山領畢業證書,早期是登玉山,近年因玉山入山申請不易,改爬雪山,每年我都會陪同康橋的孩子登山,並於雪山頂上頒發畢業證書給康橋小六生。
挑戰自我 一年跑2000公里
問:長年運動的習慣,對於企業經營的意義?
答:要有所收穫,必須先努力付出,求學、工作、創業皆然。帶領同仁運動,主要是促進夥伴們,將健康當成企業運作的重要一環。
我今年61歲,除了挑戰自我極限,也期待藉由繼續鍛鍊,延緩老化,雖已屆耳順之年,仍能在賽場上馳騁,彌足珍貴。
對於運動,我的決心比較強,成就動機很強烈。像是我對於跑步的要求很少打折,只會要求自己多跑,每個月有設當月的目標公里數,里程數絕對不能少。我固定每天在政大操場晨跑,每天不曾間斷,風雨無阻,一年至少可以跑2000公里。
原始網站:https://reurl.cc/Y1Xpql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掌握專題研究力 康橋生網博奪金 / 聯合新聞網

康橋11年級同學以終結流浪,莉丰有愛為主題獲金獎,倡導「認養取代購買」。 圖/康橋 提供         新北市康橋雙語學校十一年級張以真等九位同學以主題「終結流浪‧莉丰有愛」,參與2015年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,榮獲高中組社團族群類「銅獎」。並參與「第二十屆世界學校網界博覽會」,經美國網路教育基金會公告參賽名次,獲得第二類地方社團族群類「金獎」殊榮。以及六年級施博瀚等八位同學以「肉味飄香,堅持三味新東陽」榮獲2015國際學校網界博覽會地方企業組織類別「金獎」。     「終結流浪‧莉丰有愛」由蕭士軒老師以及彭穎聰老師聯手指導,十一年級張以真、呂玟萱、謝杰霖、林文韻、林欣穎、蘇毓唐、黃子紘、蔣騏、陳冠廷同學共同完成。蕭士軒表示,本次主題探討臺灣流浪犬安置與送養,及流浪動物TNVR施行,也是繼2014年本校代表隊針對流浪貓救援「侯硐貓咪獨立志工社」研究後,持續關懷流浪動物的研究主題。學生犧牲假日,兼顧課業與本次研究,完成資料蒐集、整理、歸納、採訪、設計網站等精密的研究工作,並發揮團隊合作的高效能。       學生張以真說,感謝專門救助流浪犬隻的「莉丰民會館」,創辦人對救治流浪動物不遺餘力,鼓勵「認養取代購買」,希望透過我們的專題研究,讓更多人尊重並愛護生命。      「肉味飄香,堅持三味新東陽」由吳宣鋒、葉芳杏、林子婷、黃麟翔老師指導;六年級陳冠諭、徐嘉辰、施博瀚、李亮勳、陳泓宇、潘勇俊、黃冠維、吳冠霖同學共同完成。指導老師吳宣鋒說,同學間小組討論並規畫網站架構、完成中英文內容,在不斷檢討與修改的過程中激發潛能、發揮個人特質。最令人感動的是,在長達近10個月的研究裡,沒有任何一個同學想要放棄,如新東陽對食品與企業經營的所堅持的理念。       六年級同學們分享,研究與準備過程很辛苦,但是非常有趣,而且學到很多東西,最大的收穫是如何將學習內容轉換成有系統、有條理而且清楚的文字,以及各種食物、食品的翻譯說法。體會企業之所以成功,必須從細節著手,用良心經營才能永續長久。 專題網址: 《終結流浪‧莉丰有愛》 http://librarywork.taiwanschoolnet.org/...

康橋生登嘉明湖 吶喊蛻變宣言

新北市康橋雙語學校二十七日起一連七天,由八年級師生、專業嚮導及醫護團隊共 382 人,分四梯次出發,攀登有「天使眼淚」之稱的嘉明湖,並在湖畔高喊親筆寫下的「蛻變」宣言,將康橋登山體驗課程,推上更高境界。 這批學生多數在六年級時已經爬過雪山,這次挑戰路程更遠、難度更高的嘉明湖,對孩子們而言是更艱鉅的任務。因此學校從今年五月起陸續進行六次山訓,磨練體力與技巧,讓學生能夠順利登上海拔 3603 公尺的「向陽山」、 3496 公尺的「三叉山」兩座百岳,以及臺灣第二高山湖泊「嘉明湖」,讓學生了解「只要有心,沒有過不去的關卡。」特別的是,為了讓學生體認自己在登山過程中的蛻變,出發前,每位學生都要寫下登頂宣言,自製蛻變宣言布條,在天使的眼淚與師長同學的見證下,大聲宣讀誓言,下山後還要透過三個實際行動以達成目標。 參加本次登山活動的八年級劉左傳同學說:自己常半途而廢,因此寫下「我要成為努力不懈的人」,勉勵自己在登頂的過程中,無論遭遇什麼樣的困難,都要堅持下去,一路上雖然天氣冷,長途跋涉又耗費極大的體力,但只要想到能在山頂喊出宣言,就能咬著牙繼續走,嘉明湖都爬上來了,還有什麼改變做不到? 劉左傳的媽媽說,孩子參與學校的多元活動,變得更有自信,體力也變好了,而在登山訓練的過程中,對於團體凝聚力、責任感的養成都有正面效果,感謝學校安排這種體驗式教學,也期許孩子達成訂立的改變目標,勇敢做自己。副校長李慶耀表示,學校每年辦理菁英活動,希望孩子們能鍛鍊堅強的體魄,並建立無畏的勇氣,爬山雖然辛苦,但只要一步步慢慢往前走,一定能走到山頂,這些難得經驗與美好回憶,相信能成為孩子們一生受用無窮的寶藏。

聯合新聞網/用音樂分享愛 康橋高中生辦公益音樂會

康橋國際學校8位高中生舉辦公益音樂會,為弱勢族群盡一份心力 圖/康橋 提供 一群高中生若想要為這個社會做點事,究竟可以做些甚麼,又能怎麼做呢?新北市新店區康橋國際學校8位選修IB課程的高二生,潘語婕、林奕汝、簡妏靜、陳柔茵、李緹、楊立晨、蕭凱文、徐子濬,25日攜手舉辦「蒲公英的願望公益音樂會」,期望能為偏鄉的身心障礙孩童及弱勢家庭學子盡一份心力。 潘語婕同學分享,康橋的同學都是屬於擁有豐富資源的一群人,我們時常將生活中富足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,但在社會的角落裡,有許多弱勢族群正需要我們的幫助,我們認為身為好命的孩子,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,這樣好命才有意思。 本次音樂會吸引非常多人共襄盛舉,共募集17萬元,音樂會也深獲好評 圖/康橋 提供 而一場IB CAS老師所安排的演講,讓這個善心起念有了開始,同學們認識了新希望基金會的李秀玲女士,解決場地的問題後,開啟了一連串的籌備工作。指導老師Mike lee說,這次的活動從規劃設計、捐款方式、捐款對象、表演者的邀約到場地佈置、活動宣傳及活動當天的流程規劃,每一個步驟都是同學們自己一手包辦,活動能這麼成功,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心力,也讓人無法小覷高中生的能力。 這場音樂會共募集到17萬元,同學們扣除了所有成本後,將全數捐贈給「新希望基金會」及「黎明教養院」,而這次可以這麼成功地完成這個活動,同學們都非常開心,紛紛感謝所有參與活動、給予支持的人。楊立晨同學說,本來在前一天看到天氣不太好,有點擔心,大家趕快傳簡訊、發消息給所有購買票劵的觀眾,希望不要忘記前往,很高興今天大家都前來觀賞。 在這場音樂會上,觀眾們不僅聆聽了一場很棒的音樂饗宴,也看到了不一樣的高中生樣貌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原始文章網址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86/236962...